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扬州市市区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23:56:52  浏览:955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扬州市市区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


扬府发〔2004〕143号



关于印发扬州市市区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扬州市市区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希认真遵照执行。

二OO四年九月十日



扬州市区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改善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建设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市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以下简称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和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建设、拆除、修缮、装饰过程中所产生的余泥、余渣、泥浆及其他废弃物。
第三条 市区范围内城市建筑垃圾排放、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扬州市城市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城管局)是市区城市建筑垃圾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制订建筑垃圾处置规划和计划;
(二)审核建设工程建筑垃圾处置计划,核发建筑垃圾处置证;
(三)监督建筑垃圾的处置;
(四)统一安排建筑垃圾的回填和资源综合利用;
(五)管理建筑垃圾储运消纳场。
扬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具体负责城市建筑垃圾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建设、国土、公安、规划、环保、交通、房管、园林等部门要按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 市区建筑垃圾处置实行“谁产生、谁负责处置”和“统一管理、资源利用”的原则。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倾倒、堆放或者处置建筑垃圾。
第七条 产生建筑垃圾的建设、施工单位,应在建筑垃圾排放前,向市城管局申报建筑垃圾排放处置计划,填报建筑垃圾的种类、数量、运输工具及消纳场所,申领《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证》(以下简称《处置证》),并签订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
居民房屋修缮、装饰等产生的建筑垃圾,可由负责清运的单位和个人申领《处置证》。
市城管局在接到申报文件后,对符合条件的,应及时核发《处置证》;对不予核发《处置证》的,应告知其原因。
《处置证》不准出借、转让、涂改、伪造。
第八条 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车辆必须应当密闭运输,不得沿途抛撒滴漏,不得车轮带泥行驶。
第九条 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市城管局核准的《处置证》,委托符合运输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运输。运输建筑垃圾的车辆,应随车携带《处置证》,接受管理部门的检查。
第十条 运输车辆应按公安部门规定的运输路线、时间行驶。
第十一条 居民房屋修缮、装饰产生建筑垃圾的,原则上委托环卫作业服务单位实行有偿清运,亦可委托符合运输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清运。
第十二条 各类工程产生的建筑垃圾排放前,应堆放在该工程用地范围内。工程竣工交付之前必须清理完毕。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生活垃圾、工业垃圾以及有害有毒的废弃物与建筑垃圾混合排放和回填。
第十四条 各类建筑垃圾消纳场的设置,应符合城市规划、市容环卫、环保等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 建筑垃圾消纳场地的管理人员,应做好《处置证》的查验工作,合理安排倾倒,及时平整,保持环境整洁。
第十六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责令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并可处以警告或按以下规定予以罚款。
(一)施工现场竣工后不及时清除废弃物料、清理施工现场的,处以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二)未经市城管局核准,擅自倾倒建筑垃圾的,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三)运输建筑垃圾的车辆,沿途泄漏、抛撒,或者车轮带泥行驶污染道路的,视情节轻重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违法行为人拒不采取补救措施的,由市城管局组织作业单位及时清除,清除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违反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的,由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处罚。
第十七条 对拒绝或阻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举报乱倒建筑垃圾违法行为的权利,凡举报属实的,由市城管局给予举报者适当奖励,并为举报者保密。
第二十条 有关执法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各县(市)的建筑垃圾的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此前市政府有关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以本办法为准。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青海省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实施细则

青海省人民政府


青海省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实施细则


1990.12.01
青政[1990]115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激励军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献身精神,促进军队建设,根据国务院《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二条 军人抚恤优待工作贯彻“思想教育,扶持生产,群众优待,国家抚恤”的方针,实行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制度,保障军人的抚恤优待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使抚恤优待标准与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第三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现役军人(含有军籍的文职干部和保留军籍的离休干部)、革命伤残军人、退伍红军老战士、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红军失散人员、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统称优抚对象),依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享受抚恤优待。
第四条 本细则所称的“家属”,是指军人的父母、配偶、子女、依靠军人生活的十八周岁以下的弟妹,以及军人自幼曾依靠其连续抚养逾七年以上,现在又必须依靠军人生活的其他亲属。本细则施行前已经承认和享受 抚养人待遇的不再变动。
第五条 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应当依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本细则规定,切实履行各自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自觉地做好抚恤优待工作。
第六条 青海省民政厅主管全省的军抚恤优待工作,州、地、市、县(区)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的军人抚恤优待工作。
对在抚恤优待 、拥军优属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死亡抚恤
第七条 现役军人死亡后,根据死亡性质确定为: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 故军人。其确定条件、批准机关及发给《证明书》的顺序,按照民政部《关于贯彻执行<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若干具体问题解释》的第三条规定办理。
第八条 现役军人死亡后,由 其家属户口所在地的县(区)民政部门,根据军人死亡性质和死亡时的工资收入,按下列标准发给其家属一次性抚恤金。
(一)革命烈士为本人牺牲时四十个月工资;
(二)因公牺牲军人为本人牺牲时二十个月的工资;
(三)病故军人为本人死亡时十个月的工资。
军人死亡时工资 收入的计算,除按民政部(1989)民优字第21号通知执行外,另加本人在青海服役地区的工资补贴。
义务兵和月工资低于正排职军官工资标准的其他军人(包括志愿兵、专业军士、军士长和取得军籍的军队院校学员)死亡后,其一次性抚恤金按服役地基准军衔为少尉的正排职军官的职务薪金(第二档次),军衔薪金和本人在青海服役的地区工资补贴三项之和计发。
第九条 立功和获得荣誉称号的现役军人(不含集体功和集体荣誉称号)死亡后,其一次性抚恤金分别按下列比例增发:
(一)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或者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百分之三十五;
(二)被军区或方面军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百分之三十;
(三)立一等功的增发百分之二十五;
(四)立二等功的增发百分之十五;
(五)立三等功的增发百分之五。
一九五二年一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立功与奖励工作条例(草案)》颁发前立功的军人。甲等功按一等功计发;乙等功,大功按二等功计发;丙等功,中小功按三等功计发。荣立多次功勋的,按其最高等功勋的增发比例计发。
军人在服役期间荣立功勋,退出现役后死亡的,不增发一次性抚恤金.。
第十条 发放一次性抚恤金的顺序是:
(一)有父母(抚养人)无配偶的,发给父母(抚养人);
(二)有配偶无父母( 抚养人)的,发给配偶;
(三)有父母(抚养人),又有配偶的,各发给半数;
(四)无父母(抚养人)和配偶的,发给子女;
(五)无父母 (抚养人)、配偶、子女的,发给末满十八周岁以下的弟妹;
(六)无上述亲属的,不予发放。
第十一条 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家属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由所在地的县(区)民政部门发给定期扶恤金。
(一)父母(抚养人)、夫、妻( 含生活困难的革命烈士的再婚妻子) 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收入的,或虽有一定生活收入,但不足以维持当地一般群众生活水平的;
(二)子女未满十八周岁,或虽满十八周岁因在校学习或伤残而无生活来源的;
(三)弟妹未满十八周岁,且必须是依靠军人生前供养的。
定期抚恤金从批准之月起发给。
领取定期抚恤金的对象迁移户口时,应同时办理定期抚恤金转移手续,户口迁出地的民政部门负责发给当年的定期抚恤金。户口迁入地的民政部门凭转移手续,按当地的定期抚恤金标准,从第二年一月起给予抚恤。
第十二条 下列人员的定期抚恤金可以适当增发:
(一)被省军级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革命烈士家属;
(二)男满六十周岁,女满五十五周岁,且无子女的革命烈士以及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父母(抚养人)、配偶。
(三)丧失父母(抚养人),未满十八周岁的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子女。
增发比例不得低于应领定期抚恤金的百分之二十。
第十三条 享受定期抚恤金的优抚对象死亡后,增发半年的定期抚恤金,作为丧葬补助费,同时注销《定期抚恤金领取证》。
第三章 伤残抚恤
第十四条 现役军人伤残类别根据伤残性质确定为:因战致残、因公致残、因病致残。其评定条件按照民政部《关于贯彻执行<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的第九条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革命伤残军人的伤残等级,根据丧失劳动能力及影响生活能力的程度,按照民政部《革命伤残军人评定伤残等级的条件》执行。
第十六条 退役军人补办评残手续,必须是因战因公致残,有档案记载和确切 证明,残情符合二等乙级以上者。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颁布后退出现役的伤残士兵,经原部队军级以上卫生部门审批,伤残军官经军区级以上卫生部门审批。《军人抚恤优待条例》颁布前退出现役的伤残军人,由其户口所在地的县(区)民政局逐级申报省民政厅审批。
在部队因病未评残的义务兵,退出现役后,不再补办评残手续。
第十七条 革命伤残军人退出现役后,未参加工作的享受伤残抚恤金;参加工作或享受离、退休待遇的享受伤残保健金。伤残抚恤金或伤残保健金从发证之月起,由其户口所在地的县(区)民政部门发给。
享受标准工资百分之四十救济费的伤残军人可同时享受 伤残抚恤金。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不应因伤残而解聘领取伤残保健金的人员,必须解聘的需征得当地民政部门同意,解聘后可改领伤残抚恤金。
第十九条 革命伤残军人迁移 户口,应同时办理伤残抚恤转移手续,其户口迁出地的民政部门负责发给当年的伤残抚恤金或保健金,户口迁入地的民政部门凭转移手续,从第二年一月起予以抚恤。
第二十条 退出现役的特等、一等 革命伤残军人,凡生活不能自理的,享受 伤残保健金的由发给工资或离、退休费的单位发给护理费;享受伤残抚恤金的,由户口所在地的县(区)民政部门发给护理费,护理费标准按青民发字(1987)第六77号文件的规定计发。
由荣军疗养院、光荣院集中供养的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不发给护理费。
第二十一条 退出现役的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 原征集地或配偶居住地的县(区)人民政府应予接收安置。
(一)安置地点可以在原征集地城镇或配偶居住地城镇。
(二)需要建房的,其经费由安置地区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解决,每户建筑面积不应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城镇修建的住房为公产私用,由当地民政部门负责管理。
(三)安置地城镇,本人要求将其配偶和未满十六周岁的子女(含已满十 六周岁的在校学生)转为城镇户口的,有关部门应给予办理。
第二十二条 革命伤残军人死亡后,其死亡待遇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从死亡后的第二个月起,停发伤残抚恤金、保健金和护理费,同时注销证件。原领取伤残抚恤金的, 由当地县(区)民政部门按照当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丧葬补助标准发给丧葬费;原领取伤残保健金的,由其所地单位按规定发给丧葬补助费。
(二)因战致残,医疗终结评残发证一年内因伤口复发死亡的,由当地县(区)民政部门按照革命烈士的抚恤标准发给一次性抚恤金。其家属享受革命烈士家属待遇。
(三)因战致残,医疗终结评残发证一年后因伤口复发死亡或因公致残医疗终结评残发证后因伤口复发死亡的,原领取伤残抚恤金的,由当地县(区)民政部门按照因公牺牲军人的抚恤标准,发给一次性抚恤金,其家属享受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的待遇;原领取伤残保健金的,由所在单位按因公(工)死亡人员的规定予以抚恤。
(四)革命伤残军人因病死亡,原领取伤残抚恤金的,由当地县(区)民政部门增发半年伤残抚恤金,作为一次性补助。其中因战、因公致残的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的家属,享受病故军人家属的待遇,原领取伤残保健金的,由所在单位按病故人员的规定予以抚恤。
第四章 优待
第二十三条 家居农村牧区的义务兵家属,由乡(镇)或县(区)人民政府采取统筹的办法给予普遍优待,优待标准不应低于当地人均纯收入的水平。发放优待金要通知军人及其家属的所在部队。
第二十四条 优待金按照《兵役法》规定的义务兵服役的期限发给。
超期服和因参战、立功或获得军级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义务兵,可适当增加优待金;受到处分的酌情减少优待金;义务兵转为志愿兵或提升为军官的停发优待金。
非户口所在地入伍的义务兵和从地方直接招收的军队院校的学员及文艺体育专业人员的家属,不发给优待金。
增加优待金或减少优待金的数额由各县(区)自定。
第二十五条 家居城镇的义务兵家属,家庭生活低于当地生活水平或家庭遇到突发性困难的,可给予适当补助,义务兵入伍前有工作单位的,由原单 给予补助;入伍前无工作单位的,由其家属所在工作单位给予补助;入伍前和家属均无工作单位的。由当地县(区)民政部门给予补助。
第二十六条 从农村、牧区入伍的义务兵,其所承包的土地、果园、荒山、畜群和自留地、自留畜、自留果树、林木等应予保留,由其家属耕牧经营,家中缺少劳力的,由村(牧)民委员会组织群众负责代耕、代牧或帮耕帮牧。
入伍前是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其家属继续享受原有的劳动保险福利待遇。
第二十七条 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西路军红军战士、红军失散人员和因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的复员军人及带病回乡不能经常参加生产劳动,生活困难的退伍军人,由县(区)民政部门给予定期定量补助。
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病故后,其配偶可按病故军人家属的抚恤标准,给予定期定量补助。
在部队服役年限较长和立功受奖,贡献较大的,其定期定量补助标准适当提高。
享受定期定量补助的人员死亡后,增发半年的定期定量补助金,作为丧葬补助费,同时注销《补助金领取证》。
第二十八条 革命烈士、现役军人的父母、配偶和革命伤残军人以及带病回乡、年老体弱长期不能参加劳动的复员,、退伍军人的各种义务工负担应予免除。
第二十九条 未参加工作的革命烈士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复员军人、带病回乡的退伍军人享受国家抚恤、补助以后,其生活仍然低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政府可再适当给予群众优待;义务兵家属享受群众优待后,生活仍有困难的,由民政部门适当给予临时补助。
第三十条 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待遇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领取伤残保健金的革命伤残军人,享受其所在单位的医疗待遇,对于他们伤口复发或因伤残引起其它疾病而进行治疗的医疗费,不实行定额包干的办法,应按规定给予 报销。
(二)领取伤残抚恤金的二等乙级以上(含二等 乙级)革命伤残军人,享受公费医疗待遇,其医疗费不实行定额包干的办法,由各级公费医疗管理部门给予报销。
(三)领取伤残抚恤金的三等革命伤残军人,因伤口复发治疗所需医疗费由当地民政部门解决。因病所需医疗费本人支付有困难的,由当地民政部门酌情给予补助。
(四)因战因公致残,领取伤残抚恤金的革命伤残军人伤口复发,经批准到外地治疗的,其交通、食宿费用和住院治疗期间伙食费由县(区)民政部门给予报销;领取伤残保健金的革命伤残军人伤口复发批准到外地治疗的,其交通、 食宿费用,由其所在单位按公(工)伤待遇办理。
第三十一条 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现役军人的家属以及带病回乡的复员退伍军人,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因病治疗无力支付医药费时,由当地卫生部门酌情给予减免。
第三十二条 符合招工条件的革命烈士的配偶、子女、兄妹,当地县(区)人民政府在招工时应招收其中一人到全民或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符合招工条件的其他优抚对象,当地全民或集体企事业单位 招工时应优先录用。
第三十三条 自愿参军又符合征兵条件的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弟妹,在征兵期间可优先批准一人入伍。
第三十四条 革命伤残军人乘坐火车、长途汽车、乘坐国内民航客机,凭《革命伤残军人抚恤证》优先购票,并按有关规定享受票价优待。
火车站、汽车站应为现役军人提供优先 售票服务,有条件的应设置军人购票窗口和军人候车室。
第三十五条 革命伤残军人因伤残需要配制假肢、代步三轮车等辅助器械的,按《青海省民政厅关于革命伤残人员配制假肢、病理鞋、代步三轮车等辅助器械的暂行规定》办理。
第三十六条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分配住房时,在同等条件下,应给现役军人 家属优先解决住房,并将现役军人计入分房人口,不受“以男方为主进行分房”的限制。
房管部门对自愿购买商品房的优抚对象,应予以优先照顾。革命烈士和因公牺牲、病故军人家属自愿购买商品房的,应给予优惠。
家居农村的革命烈士家属和革命伤残军人、复员军人、退伍军人住房确有困难需要修 建的,所在县(区)人民政府应优先安排宅基地,优先供应建房材料。占用耕地建房的,酌情减免耕地占用税。
第三十七条 革命烈士子女、革命伤残军人报考高院校和中等学校,按规定录取分数线降一个分数 段(十分)予以照顾,伤残军人的身体、年龄条件应适当放宽。革命烈士子女考入公立学校的免缴学杂费,并优先享受 助学金或学生贷款。入公办幼儿园、托儿所的优先接收。
第三十八条 经部队师(旅)以上政治机关批准随军且符合条件的现役军官、志愿兵家属,驻军所在地的公安部门应及时办理落户手续。有正式工作的,劳动、人事部门应就近安排工作。
第三十九条 革命烈士的孤老父母、配偶、孤儿和孤老西路军红军老战士、孤老复员军人较为集中的地区,当地政府应创造条件,建立光荣院、或在福利院、敬老院内附设光荣间予以收养;没有收养条件的地区、村(牧)民委员会要安排人员护理照顾。
第四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机关、街道办事处、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应认真做好拥军优属工作,经常组织职工群众,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建立健全城乡拥军优属服务组织,建立走访慰问、征求意见、上门服务等制度。
第四十一条 商业、粮食、供销、卫生、 文化、邮电等部门和各服务行业,对驻军和革命烈士家属、现役军人家属、退伍红军老战士、西路军红军老战士、革命伤残军人的生活、文化方面的需要,应实行优先服务的制度;对驻军、革命烈士家属、退伍红军老战士、西路军红军老战士和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的商品供应应给予优惠。
第四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及时给革命烈士家属、现役军人家属、 革命伤残军人挂光荣牌;接到军人立功、受奖的喜报后,应组织群众向其家属报喜;接到军人牺牲、病故的证明书后,应对其家属进行抚慰。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定期抚恤金、伤残抚恤金、伤残保健金和定期定量补助金的标准由青海省民政厅、财政厅制定。
第四十四条 优抚对象被判处徒刑、剥夺政治权利或者被通缉期间,停止抚恤和优待。其服刑期满,恢复政治权利后,经户口所在地的县(区)民政部门批准,可恢复原来享受的抚恤和优待,对经司法部门认定为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取消其抚恤和优待。
第四十五条 因战伤亡的民兵、民工和参加县(区)以上人民武装部门或预备役部队组织的军事训练而伤亡的人员,其伤亡抚恤参照本细则执行。有工作单位的,按所在单位因公(工)伤亡办法办理;无工作单位的,按伤亡民兵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六条 本细则公布前有关军人抚恤、优待、补助的规定,与本细则不一致的,以本细则为准。
第四十七条 本细则由青海省民政厅负责解释。
第四十八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河北省地方群众采金管理办法

河北省人民政府


河北省地方群众采金管理办法
河北省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充分利用我省黄金矿产资源,本着“强化开采,放宽政策,加强领导与管理”的原则,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办法,大力发展黄金生产,特制定《河北省地方群众采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地方采金的地质探矿、采矿、选矿、冶炼和销售等生产全过程的各种经营管理形式。

第二章 资源管理
第三条 黄金矿产资源属全民所有,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护,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经批准,均不准开采。
第四条 经勘探后的大型黄金矿产资源,由国家统一安排开采;国家暂不开采或不适于国家开采的中、小型资源,其规模可建25吨/日至100吨/日矿山的,由省黄金公司统一规划,安排县、乡(镇)开采或个人集资开采;不足于建25吨/日矿山的零星分散资源,由地(市)、县黄
金管理部门统一规划,组织集体或个人开采。
第五条 不经省人民政府、冶金工业部或其授权的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准进入正在生产、建设的国营金矿区采矿;不经地(市)、县人民政府批准,不准进入正在生产、建设的地方重点金矿区采矿;已列为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划或年度开发计划以及正在勘察的矿区,未经
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也不准进入采矿。
第六条 集体或个人开采的矿点,资源有较大发展,需要补充勘探或扩大生产能力时,原开采单位应以大局为重,服从国家或地方政府的统一安排;建设单位要按国家有关规定,补偿原开采单位的经济损失;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也可组织联营开采。

第三章 生产组织管理
第七条 凡有黄金矿产资源并具备开发利用条件的地(市)、县,要设立管理机构或配备管理人员,负责所辖区黄金资源、生产建设、物资供应、黄金产品的管理。
第八条 群众采金或从事选冶加工的,不论集体或个人,开采、开业前都要先向所在县黄金管理部门申请办理《采金许可证》(以下简称《证》),然后持《证》到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以下简称《照》),方可在指定的地点、范围内采金。如变更开采或营业单位,
转移开采地点,都要重新办理报批手续,更换新《证》、《照》。
第九条 开采金矿资源要严格执行采掘(剥)并举,掘进(剥离)先行,贫富兼采,综合利用的方针。要不断改进技术,努力减少资源损失,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办矿的经济效益。
第十条 采金单位要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安全防范、劳动保护措施,并要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制止冒险违章作业,杜绝重大伤亡和设备事故。发生安全事故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分清责任,严肃处
理。
第十一条 为了保证安全,不准在采空区采矿,不准挖安全矿柱。两个矿点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第十二条 对火工材料、毒品等要加强管理,严格遵守公安部门的各项规定。在运输、保管使用过程中,要有严格的管理办法和登记领用制度,防止发生事故与案件。
第十三条 从事矿石开采和加工的单位或个人,要认真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规,采取防止污染的措施,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督。尾渣要有适当的堆放场所,有毒有害废水排放要符合国家标准。否则,环境保护部门有权按规定罚款或令其停产。

第四章 产品管理
第十四条 黄金矿产品(包括成品金、合质金、金精矿、金块矿及其中间产品等)为国家统一管理的产品,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私自收购、交换、倒卖或留用。
第十五条 采金单位或个人必须将所生产的黄金及时如数交售给银行。银行在黄金收购中,要采取积极措施,为方便生产单位或个人交售创造条件。
第十六条 单位或个人销售生产的金精、块矿,要按河北黄金公司颁发的《河北省金精、块矿销售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七条 销售给专门从事矿石加工的中心选厂,或氰化厂(点)的矿石,供矿单位或个人必须持有《证》、《照》。收购或加工外县矿石,要有该县黄金管理部门的证明。

第五章 惩治和奖励
第十八条 不办理《证》、《照》私自开采金矿者属于非法,各级黄金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干预、制止。不听劝阻者,除没收矿石外,要处以罚款;损失、破坏国家资源严重的,政法、黄金管理部门要共同配合,及时依法严肃处理。
第十九条 对强行进入国营和地方重点金矿矿区,矿中设“矿”,抢占地盘,滥采乱挖,以至哄抢、破坏国家资财的单位或个人,县黄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吊销其《证》、《照》,没收矿石,处以罚款,屡犯者要加重处理;触犯刑律的由政法部门依法惩办。
第二十条 地方群众采金,要按国家和省统一规定纳税。
第二十一条 各级政府要对黄金、白银的走私贩私分子,或为走私贩私分子坐地收购金、银的不法分子,除没收全部黄金、白银外,要依据情节轻重进行处理,严重者要依法制裁;对国家工作人员、工人参与走私贩私活动,或为走私贩私分子提供方便,或知情不举有意包庇者,要依法
从严处理。
对违法收购,倒卖金矿石的单位或个人,要吊销其《证》、《照》,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要按倒卖黄金论处。
第二十二条 在打击黄金、白银走私贩私,保护国家财产和矿产资源中,成绩显著的有功人员,要予以表扬和奖励。奖励经费可从罚没收入中适当提取。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从颁发之日起执行。原《河北省地方群众采金暂行管理办法》即行废止。本《办法》与国家规定有抵触的,按国家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各地(市)、县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1984年6月1日